115 |
晁补之 |
一丛花 |
宋 |
词 |
碧山无意解银鱼。花底且携壶。华颠又喜熊罴且,笑骐骥,老反为驹。文史渐抛,功名更懒,随处见真如。高情敢并汉庭疏。长揖去田庐。囊无上赐金堪散,也未妨、山猎溪渔。廉颇纵强,莫随年少,白马向黄榆。 |
116 |
晁补之 |
一丛花 |
宋 |
词 |
飞凫仙令气如虹。脱屐向尘笼。凌烟画像云台议,似眼前、百草春风。盏里圣贤,壶中天地,高兴更谁同。应怀得隽大明宫。无事老冯公。玉山且向花间倒,任从笑、老入花丛。三径步馀,一枝眠稳,心事付千锺。 |
117 |
晁补之 |
一丛花 |
宋 |
词 |
王孙眉宇凤凰雏。天与世情疏。扬州坐上琼花底,佩锦囊、曾忆奚奴。金盏醉挥,满身花影,红袖竞来扶。十年一梦访林居。离缺重踯躇。应怜肺病临邛客,寄洞庭、春色双壶。天气未佳,梅花正好,曾醉燕堂无。 |
118 |
杨无咎 |
一丛花 |
宋 |
词 |
娟娟*月可庭方。窗户进新凉。美人为我歌新曲,翻身调、韵超出宫商。犀箸细敲,花瓷清响,馀韵绕红梁。风流难似我清狂。随处占烟光。怜君语带京华样,纵娇软、不似吴邦。拚了醉眠,不须重唱,真个已无肠。 |
119 |
林正大 |
一丛花 |
宋 |
词 |
知章骑马似乘船。落井眼花圆。汝阳三斗朝天去,左丞相、鲸吸长川。潇洒宗之,皎如玉树,举盏望青天。长斋苏晋爱逃禅,李白富诗篇。三杯草圣传张旭,更焦遂、五斗惊筵。一笑相逢,衔杯乐圣,同是饮中仙。 |
120 |
陈亮 |
一丛花 溪堂玩月作 |
宋 |
词 |
冰轮斜辗镜天长。江练隐寒光。危阑醉倚人如画,隔烟村、何处鸣桹。乌鹊倦栖,鱼龙惊起,星斗挂垂杨。芦花千顷水微茫。秋色满江乡。楼台恍似游仙梦,又疑是、洛浦潇湘。风露浩然,山河影转,今古照凄凉。注释:这首词是一首玩赏风景作品,但由于融进了感叹国家兴亡的内容,从而使它的认识意义和审美意义骤然加重。全词景象大开大变,但由于描写有序、布局有致,又有“玩月”二字贯穿其间,加上词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提纲挈领,所以,全词结构仍显得很严谨。全词共分三部分。上片起首两句为第一部分,先总写月照澄江、水映长空的雄伟景观。上句由月而及江,下句由江而及月,勾勒出一幅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壮丽图景。“冰轮”,指月。“斜辗”,即斜照。但何以必用“辗”字而不用“照”字?盖“辗”字有转动的意思,用在这里,不仅与“冰轮”搭衬得当,而且,还给人以运动感,仿佛看到了倒映在江水中的皓皓月轮,正随着江水的流动而缓缓移动。“镜天长”,极言波明如镜,把整个长空都映现出来 。“江练”从谢朓《晚登三山还望京邑》诗“澄江静如练”句而来,谓江水清澈见底,宛如一条长长的白色绸带。“隐寒光”,则谓月光和水色浑然一体 。“ 隐”字可谓一字传神,写出了月光无声地射照江水的韵致。而“寒”字,既与上句的“ 冰轮 ”相绾合,又暗伏下片的“秋色”。这两句的江月传神写照,境界阔大,景象宛然。从“危阑”句到下片的“又疑是”句是第二部分,写秋月照耀下的江乡景色 。“危阑”句承上启下,顺笔交代一下“溪堂玩月”的感受,词人完全陶醉在这画图般的景色之中了。“危阑”,即高楼上的栏杆,照应了题面中的“溪堂”二字,说明“玩月”的所在是临江的楼台。“醉倚”,写出了作者凭栏玩月赏景的情态,但“醉”字不一定是“酒醉”的“醉”,而是“陶醉 ”的“醉”,著此一字就把词人彼时的心态也写出来了。词人自我形象的出现,不仅丰富了这幅秋江月夜图的内容,也使它显得更有情趣。接下来“隔烟村”数句,便从不同的角度、不同的侧面对“人如画”的“画”作了具体的描绘 。“隔烟村”句从听觉的角度写渔舟夜归。“鸣木桹”也作“鸣榔”,渔人捕鱼时用长木板敲打船舷,发出桹桹的声音 ,使鱼惊而入网,故云。但词人只是凭栏所闻,而且又因隔着烟霭迷蒙的江村,不辨渔舟从何而来,归向何处,故云“何处鸣桹”。“乌鹊”三句从视觉的角度着墨,写了三种事物的三种表现:乌鹊倦于栖息,鱼龙(复词偏义,实际就是指鱼)惊而跃起,只有北斗星默默地挂在垂杨梢头。至于乌鹊何以“倦栖 ”,鱼龙又何以“惊起”,是因为月光明亮,还是因为渔舟鸣桹,词人没说,也不必说,何况“倦”、“惊”云云,本来就包含着想象的成分,带上了词人的主观感觉。这三句虽然都从局部着墨,但布局得宜,很有层次,而且静中有动,使这幅“画”显得更有生意。过片继续写景 。换头两句又从整体上勾勒一笔,为上片所写之景描绘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,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瑰伟壮丽:芦花千顷,江水迷茫,渺无天际的秋色笼罩着整个江乡。芦花是江乡秋色中最富代表性的景物之一,写芦花便突出了江乡的特点。而云“ 千顷”,则极言辽阔无垠,并非确指。至于“水微茫 ”,这一则是月光水色交相辉映,二则也因为芦花纷纷扬扬,所以远远看去,便有了朦朦胧胧的感觉。下片“楼台”两句与上片“危阑 ”句遥相呼应,把镜头拉到自己的身边来 ,进一步抒写凭栏“玩月”的感受。词人伫立江楼,看到秋江月夜下的清丽景象,恍若梦游仙境 ,又仿佛置身于洛水之滨,湘水之畔。洛水(在今河南省),相传是女神宓妃出没的地方,张衡《思玄赋》曾有“载太华之女兮,召洛浦之宓妃”的诗句 ,后来曹植还专门写过一篇《洛神赋》,描写了一个人神恋爱的故事。潇湘,这里指湘水(在今湖南省),屈原《九歌》中的《湘君》篇和《湘夫人》篇 ,都和湘水有关 ,写的是湘水之神的恋歌。这里“洛浦潇湘”合而用之,不仅突出了江乡之美,给词人描绘的这幅秋江月夜图涂上了一层神奇色彩,同时也强化了词人的览物之情,流露出词人对江乡的热爱之忱。结拍三句为第三部分,景象陡然一变,情调转入悲凉,寄寓了词人的国家兴亡之感 。“风露”句极写寒气浓重,浩然莫御。“山河”句和篇首“冰轮斜辗”遥相呼应 ,显示出时间的推移 、景象的变化和词人“溪堂玩月”之久 。但既云“山河影转”,境界就更为开阔,整个空间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着,而不仅仅局限于“溪堂 ”和“江乡”,它分明织进了词人的想象。这两句全为结拍一句蓄势 。“今古”句是全词的结穴所在,也是作者“溪堂玩月”的最后感触所在。从古到今,明月无殊,普照人间。但词人何以会有“今古照凄凉”之感呢?这种感受首先是从严酷的现实而来。半壁江山落于金人之手,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不仅不思恢复,还对主张和坚持抗金的人进行压制迫害,使他们“报国欲死无战场”(陆游《陇头水》)。词人自己的抗金方略,不但未被采纳、不被理解,反遭陷害。现在,词人登上江楼,看到雄伟壮丽的秋江月夜景色,自然要引起他的无限感慨。词人还想到了“ 古”,想到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南北分裂局面,故云“今古照凄凉”。“山河影转”句已自隐寓着江山易主之感,最后再以“今古”句一结,就和盘托出了作者感时伤景的悲凉情怀,使全词意韵和格调为之一变,带上一层浓重的悲古伤今、感叹兴亡的色彩。这样就使词从词人赏玩风景的情事范围开拓出去,具有了更多的内容,提高了词的境界,丰富了词的内涵。总观结拍三句,气象恢宏,意境雄浑,声情悲壮,含义深远。陈亮所作的词的风格并非单一,于豪迈奔放之外还有幽雅秀丽的一面,而这首词则又另具风韵,远非豪迈奔放和幽雅秀丽所能概括 。这首词的内容如题,通篇描绘秋江月夜的瑰丽景象,只在词的结尾处才透露出作者感时伤怀的悲凉情怀。 |
121 |
秦观 |
一丛花 |
宋 |
词 |
年时今夜见师师,双颊酒红滋。疏帘半卷微灯外,露华上、烟袅凉飔。簪髻乱抛,偎人不起,弹泪唱新词。佳期。谁料久参差。愁绪暗萦丝。想应妙舞清歌罢,又还对、秋色嗟咨。惟有画楼,当时明月,两处照相思。 |
122 |
秦观 |
一丛花 |
宋 |
词 |
年时今夜见师师。双颊酒红滋。疏帘半卷微灯外,露华上、烟袅凉风。簪髻乱抛,偎人不起,弹泪唱新词。佳期。谁料久参差。愁绪暗萦丝。想应妙舞清歌罢,又还对、秋色嗟咨。惟有画楼,当时明月,两处照相思。 |
123 |
程垓 |
一丛花 |
宋 |
词 |
伤春时候一凭阑。何况别离难。东风只解催人去,也不道、莺老花残。青笺未约,红绡忍泪,无计锁征鞍。宝钗瑶钿一时闲。此恨苦天悭。如今直恁抛人去,也不念、人瘦衣宽。归来忍见,重楼淡月,依旧五更寒。 |
124 |
袁去华 |
一丛花 |
宋 |
词 |
东风吹恨著眉心。金约瘦难任。西窗翦烛浑如梦,最愁处、南陌分襟。香歇绣囊,尘生罗幌,憔悴到如今。小花幽院夜沈沈。凉月转槐阴。拂墙树动开朱户,又赢得、愁与更深。青翼不来,征鸿难倩,流怨入瑶琴。 |